從全球能源演變過程來看,能源清潔低碳化利用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構建和諧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在對全球能源發展趨勢分析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天然氣在實現能源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過分析天然氣成為我國主體能源的現實條件和市場基礎,提出了從供給側打造我國5A級,即“可獲得、運得到、用得穩、買得起、有責任”天然氣產業鏈的戰略構想,以及通過深化天然氣體制改革和政策支持相結合的近中期和中長期實施路徑及建議。
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能源互聯網技術、能源數字化、區塊鏈技術以及分布式能源等去中心化趨勢正在驅動全球能源轉型?!栋屠鑵f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 消費國、最大的碳排放國和第二大經濟體,加快天然氣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推進能源清潔低碳化利用不僅是我國應盡的國際社會責任和義務,更是構建生態文明和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礎和保障。
1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需要天然氣成長為主力能源
近年來,隨著天然氣和新能源的興起及不斷的推廣應用,在經歷了火、煤、電和內燃機為標志的三次能源革命之后,全球能源利用開始轉向低碳化和清潔化,新一輪能源革命拉開序幕。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和能源轉型,發達國家憑借經濟、資源和技術優勢率先制訂能源轉型戰略,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積極推進能源清潔低碳化利 用。其中,美國在經過數十年潛心研究和技術積累后,實現了頁巖氣的經濟高效開發,并與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相結合,引領能源轉型。近年來其制訂的能源戰略強調能源供應安全和保障經濟的穩定增長,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以開發頁巖氣為特色的“能源獨立”發展戰略。目前,在美國電力結構中,氣電已超越煤電成為第一大電源,并在智能電網、生物 質能、風能、核能技術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預計到2030年,美國電力供應的20 %將由風電提供。英國政府的能源轉型戰略則是規劃利用多種電力來源組合的方式來開創更環保、更清潔的能源發展道路。為此在 2015年末,英國關閉了最后一個煤礦,徹底結束了煤炭時代。日本的能源轉型戰略是以能源多元化和提高能效為核心,注重發展可再生能源、燃料電池、氫能和可燃冰等新型能源,并通過加強與能源資源出口國的戰略合作大力研發和推廣先進節能技術,爭取通過能源轉型鞏固其在儲能、新能 源汽車等領域的技術優勢。
《巴黎協定》付諸實施后,技術進步與政策支持將推動能源的高效利用,能源結構更加低碳清潔,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在能源清潔低碳化轉型的過程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將逐步提高,多數研究機構的預測表明,至2030年,非化石能源增長速度最快,年均超過6 %,而天然氣作為最低碳清潔的化石能源,憑借豐富的資源量和不斷增加的可采儲量,將扮演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能源轉型中的主力能源。如今,天然氣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化石能源,年均增速達2 %左右,遠高于煤炭和石油的增速,預計到2030年在世界能源結構中將達到與石油、煤炭同等的地位。
目前,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占全球的23 %,2017年我國的能源消費增速為2.9 %,根據2018年4月公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我國能源消費增長在展望期內會緩降至1.5 %,不到過去20年年均增速(6.3 %)的1/3。除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我國步入經濟發展的轉型期、處在新常態等宏觀經濟層面的因素外,積極的能源改革政策的實施也是造成我國能源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得以改善的重要原因。盡管我國能源利用的清潔低碳化轉型已取得部分成果,然而由于資源稟賦、硬件基礎、制度政策、市場化程度及固有產業結構等諸多約束條件的限制,包括天然氣在內的多種清潔能源對能源轉型的貢獻仍然有限。當前,我國天然氣行業正處于“爬坡期”,發展潛力巨大,關鍵是如何做到標本兼治,擴大天然氣利用。
2 天然氣成長為我國主力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從需求側來看,我國天然氣市場已重新回到兩位數增長的軌道,并呈現“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態勢。2017 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達2386 ×108 m3,同比增長14.8 %,較2016 年增速翻番,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達到7.3 %。從消費地域來看,環渤海、長三角和西南地區是天然氣消費的主力區域,2017年3個地區共消費天然氣1189 ×108 m3,在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中占比達50 %,其中超過 100 ×108m3 的省級地區有江蘇省、廣東省、四川省、新疆和山東以及北京市。從天然氣利用領域來看,主要包括城鎮
燃氣、發電、工業燃料、交通、化工等。
2.1 天然氣是城鎮燃氣領域的主導燃料,保持了快速增長
2004-2014年用氣人口年均增加2400萬人,2012年用氣人口超過LPG使用人口,2016年用氣人口首次突破3億人,2017年達到3.5 億人。城鎮燃氣成為第一大生活燃料,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和治理環境污染措施的加強,我國城鎮燃氣用氣需求潛力巨大。2017年城鎮燃氣消費量大幅增長,由2016年的729×108 m3增加到937×108m3。
2.2 氣電比例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發電有望成為未來我國天然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2017年,我國發電用氣達427×108m3,同比增長17%,發電用氣需求高速增長。未來,在資源供應保障、燃機技術進步、環保要求高等多重因素的促進下,天然氣發電將是我國天然氣利用的主要方 向,逐步成為電源燃料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氣電的環保優勢、在電網中的調峰安保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發揮。
2.3 在大氣環境與能源總量剛性約束下,工業燃料 實施“氣代煤”發展空間巨大
當前我國工業燃料用能以煤炭為主,天然氣占比約9.8 %,遠低于英美40 %~50 %的水平。隨著全國碳排放政策的落地,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政策的驅動下,與燃煤工業鍋爐/窯爐相比, “氣代煤”的環保、技術優勢明顯,增長空間凸顯。2017年,工業燃料消費天然氣760×108 m3,約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3。
2.4 天然氣在公共交通運輸領域具有競爭力
交通用氣主要集中在汽車和船舶。2017年,天然氣汽車保有量為537萬輛;LNG 船舶保有量為204 艘,仍處于示范試點階段。車船“氣代油”主要替代的是汽油、柴油、燃料油,從全生命周期看能源利用效率高、環保優勢明顯。燃氣公交車、出租車的經濟性較好,但面臨電動汽車的激烈競爭,大力發展需要氣價與油價聯動、環保驅動、享受與電動車同等的政策補貼。
2.5 天然氣化工市場總體萎縮,占比持續下降
2017年,我國化工用氣262×108 m3,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1 %。受煤炭價格大幅走低和天然氣價格上升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化工用氣增長乏力,部分化肥、甲醇用戶停產或減產,在天然氣總消費量中的占比持續下降,但與世界主要國家化工用氣所占比例相比依然偏高。
綜上所述,如果“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到位,“氣代煤”政策有效落實,預計到2020年天然氣潛在需求量有望超過3300×108 m3,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發電、交通及化工5大領域的占比分別為35 %、19 %、26 %、13 %和7 %。到 2030年天然氣潛在需求量達到6000×108 m3,天然氣市場需求增量主要集中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天然氣發電3個領域。
3 從供給側打造 5A 級天然氣產業鏈
近年來,我國
天然氣供應能力快速增長,目前已形成國產常規和非常規氣、進口管道氣和進口LNG 等多氣源、多品種、多渠道的互濟供應和“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就近供應”的管道網絡化供應格局,管網覆蓋主要產氣區以及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等區域,地下儲氣庫和LNG等天然氣儲備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并開始發揮調峰作用。穩定的供應和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有力支撐了我國天然氣產業的快速發展,打造成為 5A 級天然氣產業鏈具有雄厚的現實基礎和市場潛力。5A 即 “可獲得、運得到、用得穩、買得起、有責任”。
3.1 “可獲得”是指天然氣供應能力充足
2017年國產氣產量達1480×108 m3,同比增長超過100×108m3,增幅為8.2 %。其中,常規天然氣產量為1338.7×108 m3,同比增長8.1 %;頁巖氣發展已進入提速期,產量達到90×108 m3,同比增長14.3 %;煤層氣地面抽采量為49.6×108 m3、利用量為44×108 m3,同比分別增加9.2 %和13.8 %;煤制氣產量為26.3×108 m3,較上年增長 34.3 %;川渝、鄂爾多斯、塔里木和海域4大氣區產量總和為1233×108 m3,占全國總產量的83.6 %。2017年,進口天然氣總量達946×108 m3,同比增長26.9 %,其中管道氣進口達420×108 m3,LNG進口達526×108 m3(同比增長46.3 %),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二大LNG 進口國。截至2017年底,全國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為14.22×1012 m3,剩余技術可采儲量為5.52×1012 m3,剩余經濟可采儲量為3.91× 1012 m3,儲采比達36.7。當前我國常規天然氣(含致密氣)資源探明率僅為15 %,天然氣勘探仍然處于早期階段,探明儲量中未動用儲量占比超過44 %,國內天然氣提產潛力很大。按照國家“十三五”天然氣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應能力將達到3600× 108 m3,其中國產氣為2070×108 m3,進口氣為1530×108 m3;到2030 年預計供應能力達到5400×108 m3,其中國產氣為3400×108 m3,進口氣為2000×108 m3。綜合考慮國內天然氣資源潛力和國外天然氣供應趨勢,產、供是有基礎的。
3.2 “運得到”是指天然氣管網等基礎設施成熟、高效
我國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西氣東輸系統、陜京系統、川氣東送、中貴線、中緬線等天然氣管道主干線為骨架,其他聯絡線、省管網為補充的橫跨東西、縱貫南北、連通境外的供氣網絡。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全國天然氣長輸管道7.4×104 km,管輸能力達到3100×108 m3。按照國家“十三五”天然氣管道規劃,2020年全國天然氣管網總里程達到10.4×104 km,干線管網總輸氣能力超過4000×108 m3/a,將有力保障我國天然氣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LNG接收站已投產18座,接收能力達5960×104 t/a,建設和運營主體多元化趨勢明顯。在政府和企業的積極努力下,天然氣互聯互通工程取得積極進展,但與發達國家天然氣消費量及其相應的管道里程相比,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天然氣管網建設任務依然繁重。
3.3 “用得穩”是指
儲氣調峰能力強大,能保障天然 氣供應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我國儲氣庫建設滯后,調峰能力嚴重不足,形成夏季限產、冬季限供的尖銳矛盾,也直接影響到天然氣的安全穩定供應。國內25座已建儲氣庫工作氣量共約77×108 m3,占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3.2 %左右,遠低于國際經驗值12 %的要求和發達國家15 %以上的水平(表1);18 座進口LNG接收站儲氣能力也只有40×108 m3。在經歷了2017 年的“氣荒”之后,國家和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城市燃氣公司、天然氣大用戶正加緊規劃和建設天然氣儲備設施,天然氣調峰被動的局面將得到有效緩解。
表 1 典型國家儲氣設施與天然氣消費量對比表
3.4 “買得起”是指天然氣價格有市場競爭力
2011年以來,我國建立了與替代能源價格掛鉤 的天然氣“市場凈回值”定價機制,經過各方多年的積極努力,現已基本上理順了包括居民用氣在內的門站價格,天然氣相比燃料油和LPG具有較強的 價格競爭力。最近,在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方針積極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重新核定并下調了跨省長輸管道運輸價格,推 進省級輸氣管網和城鎮燃氣管網公司降低了輸配氣 價格,終端用戶的天然氣價格總水平有所下降。但是,目前我國天然氣供應環節仍然過多,而且各環 節利潤分配不符合“風險 — 收益”對等的一般商業原則,這樣的政策情景不利于天然氣產業的可持續 發展。同時,前幾年為了應對“氣荒”而在高油價下簽訂的LNG長貿協議價格高于當前的LNG現貨價格,因不能合理順價到用氣終端而導致價格倒掛,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合理利用國際天然氣資源。因 此,要繼續深化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推進天然氣價格與替代能源價格聯動,并建立和實行反映天然氣供需的差別價格制度,提升天然氣的市場競爭力。
3.5 “有責任”是指天然氣消費利用清潔低碳,與環境友好
天然氣是化石能源中的低碳清潔能源,等熱值條件下,天然氣的 CO2 排放量分別比煤和燃料油低43 %和36 %,是能源消費向低碳清潔轉型的主體能源。2017年,天然氣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約為23.4 %,而在我國這一比例僅為7.3 %,遠低于煤炭的 60.2 %。我國不僅是世界上煤炭消費占比最高的國家,也是煤炭消費量最大的國家,2017年的消費量為18.9×108 t 油當量,占世界消費總量的51 %。煤炭的大量使用使我國面臨著巨大的大氣減排和環境壓力。無論是從履行國際承諾還是從社會責任及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我國都有必要大規模、高強度地推廣天然氣利用,特別是在天然氣發電、工業燃料、城鎮居民生活和取暖及交通運輸等煤和燃料油需求量高、減排壓力大的領域。與此同時,生產、運輸和消費環節也要高度重視甲烷泄漏和排放的問題。
4 行業體制改革與政策支持相結合,為構建5A 級天然氣產業鏈創造條件
行業改革與政策支持是促進天然氣行業發展的左膀右臂,也是打造 5A 級天然氣產業鏈的充要條件。當前,全球范圍內的天然氣黃金時代正在來臨,我國天然氣產業進入快速發展的波動期,亟需抓住當前全球天然氣市場格局調整和我國深化油氣行業改革的契機,調整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積極推進天然氣市場化改革,促進天然氣產業大發展。
1)近中期內,應著力加強政策支持與天然氣體制機制改革。① 鼓勵加大國產氣勘探開發,對頁巖氣、煤層氣繼續實施支持政策,對致密氣開發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大幅提高國內天然氣資源供給占比。② 強力推進天然氣在各個領域的利用,包括持 續推進北方“2+26”個城市煤改氣力度,工業燃煤鍋爐/窯爐、燃煤采暖鍋爐、燃煤電廠中具備條件的由天然氣替代;鼓勵發展天然氣調峰發電和冷電熱三聯供;完善交通領域天然氣利用技術標準,加強加注站規劃建設,積極發展以天然氣為燃料的交通工具;加快我國重型燃機、第五代天然氣發動機和大型LNG船用發動機科技攻關,促進國產化進程,降低購置和運營成本等。③ 綜合運用PPP等創新投融資方式,對天然氣管道、儲氣庫等網絡設施建設給予投融資和稅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勵各類資本參與燃氣電廠、天然氣車船開發及加注設施建設等終端利用項目建設。④ 實施重點領域財稅支持:對進口氣給予進口增值稅全額先征后返,降低進口氣成本;向氣代煤(鍋爐/窯爐煤改氣)和發電用戶提 供低息貸款,設立燃煤改造專項補貼資金,給予一定的設備置換補貼,節約的土地收益返還企業,用于支持燃料改造。⑤ 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天然氣體制改革任務,特別是要加快天然氣管輸體制和運營機制改革步伐,全力推進管道基礎設施公平開放和管道互聯互通;完善天然氣門站價格機制,實行天然氣差別價格,降低過高的省級管網運價和城 鎮配氣價格;加緊規劃和支持地下儲氣庫和LNG調峰儲備站建設。
2)從中長期看,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天然氣全產業鏈市場化發展。① 在確保資源價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允許符合資質的各種經濟成分主體公平參與天然氣相關環節,天然氣上游勘探開發和中游管道基 礎設施建設領域,逐步消除私有資本進入的行業壁壘,提高資源占有、機會獲取的公平性。② 建立健全天然氣法律法規體系和制度,組建主體明確、職能集中、專業化強的天然氣行業監管部門或機構,營造 公平、合規經營的天然氣市場環境。③ 強制要求包括省級管網在內的天然氣管道運輸與其他業務徹底 脫離,實行獨立經營并僅從事天然氣輸送業務。④ 放開天然氣氣源價格,實行市場競爭性價格形成機制。⑤ 加強天然氣現貨交易市場建設,培育和建設區域天然氣交易中心,適時推出天然氣期貨合約上市交易,形成中國天然氣基準價格。
5 結束語
清潔低碳化是全球發展的大勢,西方發達經濟體正處于從油氣時代向天然氣加可再生能源時代的 轉型,而中國仍處于以煤炭為主的煤炭時代。面對日益凸顯的能源與環境問題,推動我國的能源轉型, 實現能源清潔低碳化利用,成為我國能源發展的重要任務,需要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改進能源消費結構等多個方面共同發力。天然氣是我國能源清潔低碳化中最現實的過渡能源。經過近年來的市場培育和快速發展,我國已具備打造 5A 級天然氣產業鏈的基礎和條件。從供給側來看,天然氣資源基礎有保障,全國干線管網已初具規模,但管道建設依然任重道遠,調峰能力急需提升,定價機制的市場化仍需進一步破局。從需求側來看,天然氣市場需求增量主要集中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天然氣發電3個領域,未來持續出現供需寬松局面的概率較大。應結合行業特點和發展實際,中長期依靠全產業鏈改革釋放增長紅利,短期內調整完善相關支持政策,推動油氣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另外,從我國當前實際出發,某些發達國家正在進行的新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大范圍替代尚不現實,應重點發揮新能源的自身特點,與相對清潔的天然氣協同、互補發展,共同推動我國的能源轉型,實現能源清潔低碳化利用。